五月中參加了一場非常特別且難忘的活動,幫小牛蓋房子,我想兩個孩子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這個活動是某單位與新屋埔頂社區合作,分幾個梯次號召大家參加一起來幫小牛蓋房子。
埔頂社區是客家村落,整個活動不只打泥磚,還可以體驗到客家農家文化和客家美食,
活動時間從早到晚,因此也包含了午餐和晚餐,中間還有點心,
雖說是很耗體力的活動,不過卻也是吃得飽飽的呢!
活動的起因是要幫村子裡的兩隻小水牛蓋房子,房子還沒蓋好前就棲身鐵皮屋,又熱又不舒服,
(算算我們一家這一個多月以來第三次看到牛囉,最近真的和牛很有緣呢)。
傳統智慧下的泥磚屋是冬暖夏涼的好居所,且是環保且經濟的建築方式,
而光是泥磚的製作方式就讓我們對先人的智慧嘆為觀止!
一塊塊泥磚都是用稻殼、稻桿和入土裡,充分攪拌(當然是用腳下去踩囉)之後放入泥框中,
再有技巧的取下後陰乾三四天才完成了,算算這間小牛欄約要用3000個泥磚呢!
我們參加的是第三梯了,來的時候還又看到上一批陰乾好泥磚呢!
而整個埔頂社區其實是有規劃的,走的應該也是社區營造的路線
(這幾年社區營造的成果陸續出現了,這樣的活動我們參加了好幾個,都很有在地精神和質感)。
一開始社區阿伯帶我們看傳統老礱間,是客家礱穀的機器,
阿伯還打開礱穀給我們看,好壯觀啊!孩子們很少看到這樣的場面,各個爭相目睹。
之後讓孩子進去穀倉裝一些要帶去打泥磚的稻殼,
接著我們去田邊準備另一樣打泥磚的材料:稻桿,
把收集好的稻桿切的短一點,每個人都可以試著使用農家的機具切稻桿,
接著把稻穀和稻桿加入泥裡面,然後奮力踩(用腳攪拌),寬和妃玩的超開心,
而光是這個步驟,就花了整個上午。
看著寬和妃不同的個性和年齡而有不同的參與方式就覺得又多認識他們一些了!
中午在田裡吃「割稻飯」,挺有感覺的。
傳統農家在農忙時不方便回家用餐,就會左鄰右舍合力完成午餐然後送稻田裡給大家吃,
那天我們吃的就是這樣意義的割稻飯。
也因為有工作的關係,這頓傳統風味的飯菜特別好吃,寬和妃都吃得很多。
下午休息一下正式打泥磚,原來打泥磚還真不輕鬆呢!
有很正式的步驟,要真正完成一塊泥磚除了按部就班之外,真的需要一些技術,
尤其是那泥框拿起來的那一刻,像我,第一次就失敗了,
試過之後才知道,原來一切都不是想像中的那樣簡單,
一塊泥磚要花了體力與時間原比想像中的多好多,加上天氣熱,真的有辛苦,
但每打一個出來成就感也就真的出來哩~~~
之後來去正宗的小魚池裡抓魚,魚池沒有特別整理過,泥是黑色的,
寬、妃又是一陣高興,玩全身,寬還愛玩到差點拉不上來。
很開心他們都可以在最自然的土地上玩耍,不論是泥還是土,都能徜徉其中,
這也是目前他們生活中不太能常常接觸到的部分,
也因為這樣,我和寬爸多屬意這樣特質的場合與活動,也希望能保有他們對大地的喜愛。
中間還有點心綠豆地瓜湯,補充水分與元氣,之後
大家合力在溝渠清洗完工具,第一次越身溝渠裡,感覺非常奇妙呢!
接著又在農家附近散步逛逛,綠色的稻田隨風搖擺真的很美。
最後客家晚餐,傳統客家年糕湯非常好喝,寬喝了好多碗!
雖然有點曬,卻也很好玩且又意義的一天,衷心希望小牛的家趕快落成,
因為還有落成典禮可以參加呢!
附上照片:
老礱間
孩子們也幫忙
白天水牛出來泡水
上星期打好的泥磚們曬著太陽
接力把上星期的泥磚先傳到後方
接力的畫面很動人
小孩力氣太小先下田玩一下
切稻桿
撒稻殼,很謝謝那天中原大學的幾位大學生照顧著妃
倆小玩得可開心呢
要充分混合得拼命踩踏,腳會跟著陷進去,超好玩
小孩的天堂
孩子們工作得很認真
溝渠洗腳
割稻飯
下午繼續工作
不輕鬆呢
我們一起打泥磚
加油加油!!
來到魚池
很原始的環境,我愛,孩子們更愛手上的魚(妃竟然不怕)
螯蝦
黑色的泥像腳上穿了襪子
孩子們樂此不疲
寬好喜歡
泥磚們
幫忙清洗工具
換好衣服後農莊逛逛
鄉間的美好呀
晚餐和當天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