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寬上次來Cica以有兩年以上了吧!妃則是第一次來。真的,偶爾要來這邊瘋一下、釋放一下。
這次的活動是跟著媽媽揪團來的,同行的媽媽中也有認識的朋友,
一起午餐一起搭公車,很開心的開始。
主題名稱是很可愛的「膠滴滴與黏答答」,一開始我們完全不明所以,
只大約知道是是以牛頓的Oobleck「歐不裂」定律來玩,孩子們可以玩得很盡興,
我來參加這類的活動其實就是希望寬和妃可以玩瘋狂一些,弄得越髒越好
(當然都有幫他們帶一套衣服啦),
因為自家其實很難有這樣的空間和一群夥伴同樂,又有老師引導,其實可以玩出一些不一樣的。
先說說所謂Oobleck「歐不裂」定律好了,事後做了點功課,根據《科學人》雜誌的整理為:
對混合物施加壓力,會提高其黏滯性(濃稠度)。
輕輕拍一下「毆不裂」(Oobleck)的表面,會覺得它很硬,因為這樣會將玉米澱粉粒子壓擠在一起。
但如果你把手慢慢浸入這種混合物,猜猜會怎麼樣?
你的手指將可輕易地滑進去,就像放入水中一樣。
原來慢動作可讓玉米澱粉粒子有時間移動開來。
「毆不裂」和其他受壓力影響的物質(例如橡皮泥和流沙等)不像水或油一樣是液體,
這種物質稱為「非牛頓流體」,
「毆不裂」這個饒富趣味的名稱則是出自美國童書作家蘇斯博士(Dr. Seuss)的
Bartholomew and the Oobleck一書。
以上引自《科學人》雜誌粉絲頁
所以重頭戲其實在於以玉米粉和水及食用色素交織的手感麵團,
真的非常奇妙,放在手上會像液體一般往下滴落,
但挖一坨在手上揉捏又可以稍微塑形,溫度也略有變化,
形成點題的「膠滴滴與黏答答」,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大部分的時候,家長都在軟墊範圍內觀看,就由老師和孩子們互動,
家長充其量就是拍拍照就好,可以放心、放手交給老師。
妃算是付費人數裡頭年紀最小的,但對於這樣的活動並沒有年齡限制,她反而很放得開,
也因為調皮搗蛋古靈精怪,老師們印象深刻
(因為六月份我還有帶他們參加一場,老師一眼就認出妃XD)。
寬本來則和剛認識的新朋友一起(未來幼兒園可能會同班,先培養感情),
兩個男孩坐在最裡面,就讓他們互相作伴,我也很放心。
時間大約有一個半小時,之後就是梳洗更衣,然後帶著依依不捨的孩子們回家。
上這樣的美術課,我覺得不同以往我們對美術課的認知,
不是那種乖乖坐在椅子上接收指令的上課方式,
而是一種很自由曠放的隨意呈現。
我個人沒什麼藝術天分,也沒要孩子刻意琢磨什麼,
只是覺得偶有這樣不同的體驗是可以讓孩子在心中留下一些不一樣的體會與感受,
偶爾收與放之間,穿插融合,其實也是很棒的!
至少寬和妃都好喜歡這次的體驗,兩人爭先恐後跟阿公阿嬤說自己怎麼滑壘怎麼弄髒自己,超可愛的,
只是衣服很難洗倒是真的。
附上照片:
引導遊戲
馬桶吸把耶~~
拉拉看
變雨傘
真有趣
和姊姊比賽
寬跟阿姨
黏答答膠水出現了
感覺一下
專心看老師示範
很妙的觸感,動作快一點是不會陷進去的
但慢一點就會囉
可以在上面跳,完全不黏腳
每個孩子都跳跳看
自己調一杯喜愛的顏色麵糰
攪拌
有手感喔
開始瘋狂的玩了
不拘形式
沒有對錯
就是自己去發現好玩的地方
也可以跟夥伴一起
妃早已一屁股坐下去
老師會適時引導不同的玩法
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