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梅子的季節,六、七分熟的梅子適合醃漬成脆梅,愛吃梅的我們當然要到陶博館共襄盛舉!
其實去年就從小眼睛那邊得知陶博館有這個活動,今年孩子們都大些,就一起來參加。
時間一直從三月底到五月初,陶博館都會有醃脆梅DIY的教學活動,
我預約了兩份,報名費含兩籃青梅外,還有兩個漂亮的陶甕
(之前參加過的拿著自己的甕可以減價喔),
而跟我們同一桌的夥伴帶來自己「前年」參與時的甕,我才知道原來每年的甕都不一樣呢!
相較之下,我覺得今年的甕好漂亮,且罐口比較寬,比較適合醃漬的後製作業,
設計上人性許多呢!!
這次帶領脆梅DIY的是來自南投水里鄉上安村的老師,
上安村不就是之前去南投時民宿主人帶我們去香菇園那邊嗎??我好喜歡那裡的。
從老師那邊得知,原來每年過來教學的老師都不同,醃漬梅子的方法也各異,真是經驗的承傳,
我想長年參加的人應該會覺得很有趣吧!!
我們雖是第一次參加,但也是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加上本來就很愛吃,
所以過程中也是一直期待梅子醃漬好後的好滋味。
我們預約了兩甕,有兩個座位,我和寬爸一人帶一個孩子做,
當青梅送來上來,請寬和妃先把梅子的蒂頭清乾淨,
老師則一邊讓我們知道梅子從六分一直到十分都有不同的用處,而脆梅要用了就是六、七分的青梅!
接著我們拿到粗鹽,老師要我們不斷將梅子在粗鹽搓揉,要搓到鹽粒會附著在有點濕濡的梅子上才行。
這個部分我們就搓了許久,但兩個孩子覺得很好玩,也耐心地幫著忙,
但孩子們力道畢竟不夠,所以我們的流程比起別人似乎慢了些,而寬爸又比我快了些。
緊接著以木槌將梅子稍微敲出裂隙,老師說裂隙大小不打緊,但一定要有裂隙,
小妃的部分大多由寬爸完成(畢竟她太小了),寬的部份則都由他自己一顆顆敲出來的,
我覺得他很棒也很有耐心呢!!
之後一顆顆放進美麗的陶甕中,加上剩下的粗鹽就完成了初步的前置作業。
也就是說,醃梅子沒這麼簡單,回家之後大約還有至少五天的後製要耐心完成呢!
前置作業完成後,我和寬爸也分別帶寬和妃把工具洗乾淨,老師也留一些時間指導大家後製部分。
其實我有點心慌,因為我是手拙之人,即使人手一張教戰手冊還是覺得很不踏實,
但後來聽到老師的一席話,豁然開朗:
「不要只是照著資料上的步驟做,記得,要做出自己的梅子,去嚐一嚐漬後的糖水,
再決定接下來你要怎麼做!」
所以,重要的是完成自己風味的梅子,步驟只是參考,嚐一嚐最準確了。
最後待活動結束,我們便帶著兩甕美麗的梅子回家,
並且期待他們好食好食!!!
整體來說,有老師教導都不難,對孩子來說除了力道稍嫌不足之外可是趣味十足,
兩個孩子都玩得很開心,也做得不錯,每個步驟他們都能完成。
這個體驗對他們來說很珍貴,
因為他們兩個都很愛吃梅子,正好讓他們知道脆梅怎麼完成,回家之後的後製我也都讓他們參與,
所以我更期待他們咬著第一口自己醃漬脆梅的表情,一定酸微的可愛吧!
明年一定要帶著我們的陶甕再來參加!
附上照片:
戶外醃梅子
等待時先來點點心
青梅來也
先除蒂頭
妃也做得很好喔
粗鹽上場
搓搓搓
孩子們第一次摸到粗言對於手部的感受很驚奇
濕濡的程度就可以開始敲裂隙了
小妃力氣還不夠,寬爸幫忙
我們這組則是寬堅持自己敲
敲得很認真
還會一顆顆檢查有沒有敲到
這時已經可以聞到青梅的香氣了
接著一顆顆裝進甕裡
剩下的粗鹽也要
拍拍手,大功告成了
我們的梅子!!
接著大家要把工具清楚乾淨喔
綁上紫色的帶子方便提取,甕底還有綁繩的凹槽,很是貼心
綠底紫緞帶好漂亮
完成後天氣好熱寬爸請喝汽水!!